感谢书友“大号被封用小号”的打赏。
************************************************************************************
叶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对徐光启的思路却还表示赞赏,颌首称善。
“臣曾作甘薯疏……甘薯所在,居人便是半年之粮……”
干叔叔?还亲大爷呢?
叶轩眨巴眨巴眼睛,突然眸光一闪,抬手打断了徐光启,稍显急切地问道:“徐爱卿作甘薯疏,朕怎没看到?另外,这个甘薯,由何而来,长的什么样子?”
徐光启拱手答道:“甘薯疏乃臣于万历四十一年在天津闲住时所作,同时还著有芜菁疏宜垦令农书草稿等。至于甘薯,乃是从海外流入,先于闽越种植……”
地瓜,肯定是地瓜无疑。
叶轩这个激动啊,烤地瓜,炸薯条……嗯,这都是小事儿,能救国救民才是最重要的,实际意义甚至要超过火枪大炮。
或许有些夸张,但明朝要是早推广种植了地瓜、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因为小冰河期造成的灾害,以及历史的走向却绝对会发生改变。
徐光启看少年皇帝兴奋不已,搓着手在御座前来回急走,不禁微抿嘴角,有些好笑。
叶轩停下脚步,目光坚定,“明年春天,嗯,先在甘陕、河南、山西,还有直隶,推广种植甘薯。朕这便下旨,令各地官员督促进行,不得敷衍懈怠。若达不到标准,严惩不贷。”
“陛下——”徐光启赶忙起身奏道:“直接下旨似为不妥,还是交廷议为好。”
叶轩皱了皱眉,也不想和徐光启争论这个,转而问道:“徐爱卿,可知道土豆这个作物?也是长在土里,与甘薯较为相似,吃起来面面的。”
徐光启想了想,不太确定地答道:“臣记得万历年间进士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中,似乎提到地土豆,不知和陛下所说的是不是一物?”
地土豆?土豆?
叶轩也不确定,眼角的余光看到刘若愚表情有异,似有话说,便伸手一指,“有话就说,朕不怪罪。”
刘若愚赶忙躬身奏道:“奴婢好象听说过土豆,在上林苑似有种植,皇爷可命人取来辨看品尝。”
马铃薯又叫土豆,在明末传入中土,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老百姓绝对吃不到。
而明代上林苑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
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
直到明末清初,战乱导致上林苑荒废,那些“菜户”流落民间,土豆的种植技术才逐渐传播开来。
呵呵,原来土豆就在咱自家园子里种着呢,还瞎找啥,这可太省事了。
叶轩目光转向徐光启,笑着说道:“上林苑改为新作物试验场,由徐爱卿指导管理。另外,徐爱卿也不必去天津,且在京安心休养,并将有关富国强兵安民的策略写好奏上,还有你看好的众多人才,也一并推荐。”
徐光启看少年皇帝的脸色,知道事情已有转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已是大有实现的可能,心中欣慰,施礼告退。
看着徐光启退下,叶轩还是兴奋激动,坐在御座上面带笑容,憧憬暇想。
明末的民乱四起,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食”。
说得再通俗一点,谁吃饱了撑的,冒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
要是丰衣足食的话,别人劝你造反,你肯定大嘴巴子抽过去。有病啊,吃饱了撑的,你丫的想害老子!
哪怕再退一步,不是丰衣足食,而是有一口地瓜粥喝,估计也没多少人拎着耙子、扛着锄头去跟官兵玩命儿。
地瓜和土豆呢,非常耐旱,产量还高得吓人。和当时北方主要种的麦子比,高出几倍不止。
而象玉米、地瓜、土豆等外来作物,都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你说是不是天眷大明?
可惜的是,没人重视,没人督促着推广种植,反倒是让糠稀得了便宜,搞出了个吃地瓜啃土豆喝糊糊粥的盛世。
地瓜地瓜,额是土豆。
叶轩鼻中似乎闻到了烤地瓜那诱人的香气,脸上露出了傻傻的笑容。
“皇,皇爷——”刘若愚从小太监手中接过整理好的吏部官员名单,看皇爷的状态,有点不知道该不该打断皇爷的白日做梦。
啊,啊!叶轩缓醒过来,下意识地抹了下嘴,耶,没流哈拉子呀!
“皇爷,吏部官员的名单整理好了,您看——”
兵部的看过了,没啥意思;吏部的嘛,既然拿来了,那就随便听听吧!
得到皇帝的首肯,刘若愚开始把吏部官员的名单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念出来。
赵南星,啥也不是;这个谁,不认识;那个侍郎,没印象…….
叶轩听得很是无聊,也相当地失望,张嘴打了个呵欠。
刘若愚看少年皇帝这个状态,念起来也没劲儿,声音变低了一些。
“……稽勋郎中孙传庭,验封主事张畴……”
“等等等等。”一脸无聊困倦的少年皇帝突然坐直了身子,眼睛也瞪起来了,伸手指了指刘若愚,“刚才念的再重复一遍,朕没听清。”
“是。”刘若愚答应着,重复道:“验封主事张畴微。”
“不是这个,前一个,姓孙的。”少年皇帝皱了皱眉。
刘若愚仔细看了看,重新念道:“稽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