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凉爽,口感也是沙沙的。
而且最大的好处是,顶饱。
饭做好了,张素琴开始刷锅做菜。虽然现在还有些早,不过夏天吃点凉的咸鱼家人也没什么埋怨。
做完了这些她又喂了鸡,张相德也起来开始干一些家里的力气活。
忙忙叨叨就到了六点半,家里的几个孩子起来吃饭,然后上了学。
小学眼看着就要考试了,两个孩子最近也用功了不少。年级前十名可以得到一些奖品,虽然算不上什么好东西,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其实每年的三好学生评选也是有奖品的,不过张家的孩子从来没得过。就算是张素琴每年都是年级第一,也没见到过那张红色的奖状。
这时候人的荣誉感比较强,对这些奖状都很在意,连大人都不例外。而这些奖恰恰是老师说的算,当然看谁顺眼给谁。
这年头的人很奇怪,没有给老师送东西的,但是老师就喜欢那些家境好的。像张素琴这样的,在老师眼里顶多是个好学生,还当不了三好。
“放学就回家啊,别跟同学去河里玩,尤其是刚子,听见没?”
村子边上有条小河,水不是很深,但对几岁的孩子来说,足够致命了。张素琴自己怕水,因此也担心自家人,不希望自己的弟弟去那玩。
“恩。”刚子态度有些敷衍。
“大姐你放心,我会看着他的。”
二妹张素文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算是张素琴的小助手。她性格有些懦弱,但学习也还算好。
张相德因为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受了不少苦,因此对子女念书很是支持。张素文最后考了个中专,学习财会,毕业后在一个小工厂做会计,生活也还算幸福。
张素刚憋了憋嘴,跟着姐姐出了门。
张素文比张素琴小三岁,今年要读初中了,张素刚下半年读四年级。
这时候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三年制,义务教育一共八年。张家堡的小学就在村子里,不算很远,不过中学就不同了。
丰源镇算是个大镇,一共有二十九个村子。因此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一共有三所中学,分别命名为丰源一中、二中和三中。
一中就是张素琴的女儿赵佳琪读过的学校,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条件都要好于另两所中学,不过距张家堡最远,基本没有这边的孩子去那读书。
二中也不近,不过因为邻着两个大型村落白莲村和水源村,生源最多。那里的人也比较有钱,学校的校服还是学生家长捐的。
三中就是张素琴所在的中学,只有几间小平房,每个年级也就一个班,每年大部分人都会落榜,跟前面的两个学校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不过张素琴没有为这个担心,据她所知,今年市里下了新政策,要整合师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浪费。丰源镇的18所小学合并为11所,3所中学合并为1所。
不过事情总有两面,虽然学校好了,但是离家也远了,每天要走几个小时不说,家里的事情也没办法多帮忙了。
这件事情她能看得开,也要归功于她45岁的心理年龄。帮助家里改善生活,仅仅是辍学回来干活只是下策,最根本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自己的力量大了,能做的事情也就多了。
又是一个平凡的一天,农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午三点,张相德还没回来,两个读小学的孩子还没有放学,而小淘气张素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估计是跟李家的孩子在一起。
正在看书的张素琴听见后院有孩子说话的声音,诧异地站起身走了过去。
张家是典型的农家小院,因为是张素琴爷爷留下的房子,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开垦,所以面积还算大。前院一般种些需要勤浇水的蔬菜,后院一般是毛豆土豆之类的。
毛豆就是黄豆,只不过在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是绿色的,而且豆荚有不少毛毛,因此大家都叫它毛豆。
这些作物都是可以做粮食的,因此张家人也非常小心,特意在后院围了栅栏。栅栏不高,只是些芦苇用草绳连在一起的,因此也不是很结实。
张素琴一家都非常勤劳,园子里的菜也是长得最好的,也因此常常“招贼”。
不出意外,张素琴见三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正在那边挖土豆,小手上都是泥,而且周围的土豆秧子也被踩断了不少。
“你们干什么呢!”张素琴有些急切,这些土豆花了她不少力气,还没有完全成熟,不免有些心疼。
“来人了,快跑!”也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喊了一句,几个人抓着刚到手的土豆,直接撞着栅栏跑走了。
张素琴气得直跺脚,也没顾得上去追他们,而是急忙把倒了的土豆秧子扶起来。但可能是因为刚才几个孩子逃跑时又踩了几下,已经完全断了。
无奈之下,张素琴只好把这些土豆挖了出来。
丰源镇很少有人种地瓜,所以土豆也算是孩子平时喜欢的吃食了。缺油少盐的年代,根本没有美味的薯条。他们通常捡些木材点上火,把洗干净的土豆带皮丢进去。有时还有苞米和黄豆,这也算是美食了。
不过一般人家的土豆都是留着过冬的,不会给他们当零嘴。小时候还只能不甘心地看着,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偷别人家的——家长不知道,就不会挨打。
在三十年后的2013,冬季蔬菜已经屡见不鲜,时令蔬菜的称呼已经从某些程度上没有了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