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长安城中愁云惨淡,战败的阴影就像是彤云一般笼罩在众人的心中,朝会上亦是一片萧索。
武媚娘脸色阴沉地注视着殿中的大臣,一言不发。
就在这时,宫外传来了八百里加急。
武媚娘与群臣早就做好了再次传来坏消息的心理准备,所以也没表现得太过好奇。
紫宸殿中,鄯州来的驿兵单膝跪在殿中,等待着武媚娘发问。
武媚娘看着风尘仆仆的驿兵心中莫名的烦躁。她深吸了一口气,不耐烦地问道:“说吧!李尚书又给本宫传来了什么‘好消息’!”
驿兵的神情有些紧张,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有些颤抖地回答道:“启禀天后,前线大捷!”
此话一出,无论是武媚娘还是大臣们都是精神一震。武媚娘原本烦躁的心也得到了一丝平复,她秀眉一挑,说道:“快把奏表呈上来!”
驿兵急忙起身翻出奏表,武媚娘身边的宦官走下台接过驿兵手中的奏表,呈给了武媚娘。
武媚娘打开奏表仔细地看了起来。
殿中群臣注视着武媚娘变换不断的表情,对奏表中的内容更加好奇了。
片刻,只见武媚娘红光满面地合上了奏表,然后英气地大笑道:“哈哈哈!果然是大大的捷报啊!”武媚娘巡视了一下众臣,见他们一个个都是十分好奇甚至有些急不可耐的表情,微笑着继续说道:“洮河道行军参军李斯年与御史娄师德于九月中旬率五百精兵再次突入吐谷浑,一路收拢我方残兵,大破吐蕃,火烧吐蕃行军粮营,一举击溃树墩城以东之敌。并召集起我方散兵上万,于黄河北岸设立营寨,与驻守黄河南岸莫门镇的武宁军遥相呼应,以据吐蕃。八万吐蕃大军已经全部溃逃到青海和大非川一带。此外,积石道经略大使李谨行在忠武将军李青云的辅佐下,在树墩城抵御住了论钦陵的三次强攻,将吐蕃大军住挡在了树墩城以西。”
听到这个消息,众大臣顿时沸腾起来。武媚娘看着下面的大臣们或是惊喜,或是兴奋之色,心中也是无比的畅快。
自李敬玄大败以来,武媚娘就一直结郁难耐,心中也十分担心李斯年的安危。今天收到这一捷报,多日来武媚娘内心中的阴霾顿时一扫而光,气色也一改之前的肃穆,变得更加美艳起来。
“天佑我大唐!李尚书虽败,但是李斯年、娄师德二位御史力挽狂澜,为我大唐挽回了颜面!”黄门侍郎裴炎站出来恭贺道。
“天佑大唐,二圣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臣子俯身贺拜道。
中书侍郎薛元超则在众臣子贺拜过后站出来,说道:“此役二位应诏御史应举首功,但是也不能忽视了李尚书知人善任之功。”
武媚娘似笑非笑地瞥了一眼薛元超,然后收起了笑容,一脸平静地说道:“自大战爆发以来,我大唐雄兵由于李敬玄的决策连续失误而接连战败,皇上原本有些好转的病情也因为这件事儿再度恶化,因此本宫心中甚是气恼。不过,这一捷报来得还真及时,若是再晚来几日,本宫定会将李敬玄撤换下来。既然薛大人觉得李敬玄也有功劳,那么这功劳应该算在谁人的头上?”武媚娘的语气逐渐变冷,薛元超的内心微微一寒,但是作为潜在的反武势力代表,他也想将李敬玄这样的中立派高官拉拢到己方阵营中。
薛元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也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如果为了拉拢李敬玄而忤逆了眼前的这个女人,不仅不能为李敬玄争取到一些功劳,而且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让李敬玄陷入更加艰难的地境。这样不仅达不到拉拢李敬玄的目的,甚至可能将李敬玄彻底地推到支持武氏掌权的那一阵营中。
于是,薛元超为了事情不会适得其反,决定在不忤逆武媚娘的前提下,为李敬玄再争取一些功劳,即使不能将功补过,但是也能减轻一些罪责。等李敬玄回来了,自己也好借此跟李敬玄搭上线,争取将他拉到己方阵营中。
“微臣认为,李、娄二位御史以应诏猛士之身份,舍生忘死,鞠躬尽瘁,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劳。此次二位御史又是立下这等大功,为我大唐挽回了颜面,也创造出了与吐蕃议和的资本与时机。而李尚书虽然接连失策而使我方初期大败,但是如果没有李尚书后期妥善的安排人手断后和组织人力反抗吐蕃,又怎能成就李、娄二位御史之功劳?”
武媚娘听完心中冷笑不已,她对于这一次的战事心如明镜,知道李敬玄在这一次大战中充当的是什么样的一种角色。但是以她目前的力量还不好因为李敬玄这样的中立派而与反对自己的人们彻底决裂,因为那样只会两败俱伤,于大唐的安定不利。她要等到自己足够强大的那一天,再将这些人一举打入深渊。
武媚娘本就是天资英才,又怎会不知薛元超的用意。知道了他的用意,武媚娘又岂会上了他的套儿。武媚娘心中思忖到,既然你想借我之手拉拢李敬玄这个墙头草,那我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武媚娘面无表情地说道:“本宫知道李敬玄平日里刚直不阿,公正廉明。他的这个奏表中没有一处提及到自己的功劳,以他的性格,这也并非是他谦虚,而是自愧。所以,薛侍郎所言有些太过了。”
听到武媚娘这么说,薛元超心中暗叫不好,看来这女人已经看透了自己的用意。他一脸严肃地望着武媚娘,心中却在考虑如何挽回一局。
然而,武媚